颍川水怪

裴注三国志不正经读后感存放处
非史学生尝试说史练笔处
诸位均是吾师

幽州冤家的心思(2)

刘虞与公孙瓒的十年(有图)

191年袁绍欲立刘虞为帝-193年公孙瓒与袁绍停战

    因为公孙瓒开始南下活动,所以通过一些地图标注让大家对历史事件的时间与空间能有个整体把握。

    依然是CP滤镜与(相对)理性分析相结合的模式

目录:

    191年以前:幽州冤家的心思(1)

    191年1月,袁绍欲立刘虞为皇帝,刘虞坚决拒绝。[5]

    191年6月,公孙瓒协助袁绍攻韩馥。[6]

    191年冬,公孙瓒大破青州黄巾兵,名声大噪。刘虞儿子刘和被袁术扣留,逃跑后又被袁绍扣留。公孙瓒弟弟公孙越间接被袁绍害死,公孙瓒因此与袁绍反目。赵云投奔公孙瓒。[7]

    192年春,公孙瓒发动界桥之战,大败于袁绍,白马义从几近覆灭。[8]

    192年12月,公孙瓒发动龙凑之战,被袁绍击破。[9]

    193年2月,公孙瓒与袁绍停战。[10]

-----------------

[5]191.01刘虞拒绝袁绍立帝请求

袁绍、韩馥议,为少帝制于奸臣,天下无所归心。虞,宗室知名,民之望也,遂推虞为以帝。遣使诣虞,虞终不肯受。绍等复劝虞领尚书事,承制封拜,虞又不听,然犹与绍等连和。(《三国志》)

韩、袁绍以书与袁术曰:“帝非孝灵子,欲依绛、灌诛废少主、迎立代王故事,奉大司马虞为帝。”术阴有不臣之心,不利国家有长君,乃外托公义以拒之。……虞见岐等,厉色叱之曰:“今天下崩乱,主上蒙尘,吾被重恩,未能清雪国耻;诸君各据州郡,宜共戮力尽心王室,而反造逆谋以相垢污邪!”固拒之。馥等又请虞领尚书事,承制封拜,复不听,欲奔匈奴以自绝;绍等乃止。(《通鉴》)

……绍等乃止。虞于是奉职修贡,愈益恭肃;诸外国羌、胡有所贡献,道路不通,皆为传送,致之京师。(《吴书》)

    关于刘虞拒绝当皇帝这件事,网上有很多讨论,有说刘虞其实是想的只是当时局势不允许的……虽然不排除他的“厉声叱之”“固辞不许”“欲奔匈奴以自绝”都是装出来的这种情况,但是我更愿意相信刘虞是一心为汉室的。

    此处可以有个对比。188年任命州牧时还任命了刘焉为益州牧,然而刘焉是因为益州有“天子之气”才去的,而刘虞心甘情愿地去了北有凶猛鲜卑虎视眈眈同时资源又贫瘠的幽州。到了之后又遣散了兵,在乱世散兵几乎等于自废双手。这样的人怎么会有犯上的野心?彻底拒绝袁绍后,刘虞对幽州治理更加尽心尽责,促进大汉与少数民族之间的友好往来。

    当时不依不饶让刘虞当皇帝的除了袁绍还有韩馥。按刘虞的性格,他对这些劝他当皇帝的人没有什么好感。这也为半年后公孙瓒攻打韩馥提供了一点依据。

-------------------------

 [6]191.06公孙瓒协助袁绍攻击韩馥

后馥军安平,为公孙瓒所败。瓒遂引兵入冀州,以讨卓为名,内欲袭馥。馥怀不自安。(《三国志·袁绍传》)

绍客逢纪谓绍曰:“将军举大事而仰人资结,不据一州,无以自全。”绍曰:“冀州兵强,吾士饥乏,设不能办,无所容立。”纪曰:“韩馥庸才,可密要公孙瓚使取冀州,馥必骇惧,因遣辩士为陈祸福,馥迫于仓卒,必肯逊让。”绍然之,即以书与瓚。瓚遂引兵而至,外托讨董卓而阴谋袭馥,馥与战不利。(《资治通鉴》)

    《三国志》和《资治通鉴》在这件事的记叙上有不一致。《三国志》中这件事记录在袁绍传,而公孙瓒传里一个字也没提(按《三国志》处理这种情况的一贯做法,应该是在公孙瓒传里提一两句,然后说详细过程记录在袁绍传)。而且《三国志》里并没有写袁绍让公孙瓒配合打韩馥这件事,攻打韩馥像是公孙瓒自己决定的行动。按理说公孙瓒自发去打韩馥算是他军旅生涯中意义重大的一件事(开始有意南下),个人传记里却没有记载,这样的记叙有些不合常理。所以此处我偏向《通鉴》的记叙。不过将《三国志》和《通鉴》记叙的这一段进行对比,《通鉴》里公孙瓒的政治能力确实是比较弱,需要袁绍“稍加引导”才开始南下抢地盘。

    刘虞对公孙瓒出兵应该是持支持态度,不过主要是为“讨董”而非韩馥。按刘虞这样处江湖之远而忧其君的官员对董卓的怨恨更多地是出于心中的道义(而不像某些军阀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讨董联盟建立初期(189年末-190年初)刘虞公孙瓒势力并未参加,应该是在忙着收拾幽州的烂摊子。《通鉴》于190年4月记录了刘虞在幽州的功绩,幽州当时已经整顿较好,故191年6月有资源以“讨董”名义的出征。

时处处断绝,委输不至,而虞敝衣绳屦,食无兼肉,务存宽政,劝督农桑,开上谷胡市之利,通渔阳盐铁之饶,民悦年登,谷石三十,青、徐士庶避难归虞者百余万口,虞皆收视温恤,为安立生业,流民皆忘其迁徙焉。(《通鉴》)

    对于袁绍请公孙瓒帮忙有没有答应给他什么好处,公孙瓒为吓唬韩馥打的安平袁绍有没有要回来,史书里都没有写。安平的所属暂且不说,但是想一想尚武的公孙瓒看到韩馥最后把冀州让给了没出什么力的袁绍,心里应该多少有些怨恨。所以后面因为从弟战死怒而发兵应该也是怨恨久积的结果。

-------------------------

    [7]191年冬,这一年发生了很多事情。公孙瓒大破黄巾;刘和被袁术扣押,公孙瓒派弟弟公孙越前往袁术处;公孙越战死;公孙瓒与袁绍反目,出兵攻打袁绍。这几件事挤成一团,在《三国志》和《资治通鉴》里的记叙顺序又不一样。虽然最后结果都没有改变,但是分清这三件事的先后顺序对分析人物性格差别挺大。

    首先一定是公孙瓒先让公孙越去了袁术那里,袁术再让公孙越攻打袁绍,公孙越战死这样的顺序。但是公孙瓒破黄巾这件事发生在的时间点史书记载有不同。

是时,术遣孙坚屯阳城拒卓,绍使周昂夺其处。术遣越与坚攻昂,不胜,越为流矢所中死。瓒怒曰:“余弟死,祸起于绍。”遂出军屯磐河,将以报绍。绍惧,以所佩勃海太守印绶授瓒从弟范,遣之郡,欲以结援。范遂以勃海兵助瓒,破青、徐黄巾,兵益盛,进军界桥。(《三国志》)

三国志里写的是,公孙瓒先与袁绍反目,然后在进军攻打袁绍的路上顺便收拾了黄巾。

青州黄巾寇勃海,众三十万,欲与黑山合。公孙瓒率步骑二万人逆击于东光南,大破之,斩首三万余级。贼弃其辎重,奔走渡河;瓒因其半济薄之,贼复大破,死者数万,流血丹水,收得生口七万余人,车甲财物不可胜算,威名大震。(《通鉴》)

通鉴里记录这件事的时候并没有提到袁绍。与 @伊势京子 姑娘讨论后认为此次破黄巾与袁绍并无关系(具体依据请看第二张地图)。我做了张图把这几件事标了出来,方便大家理解:

搞清楚顺序,就可以分析人物做事的动机了。

    先是刘虞派兵与袁术汇合

天子思东归,使和伪逃卓,潜出武关诣虞,令将兵来迎。和道经袁术,为说天子意。术利虞为援,留和不遣,许兵至俱西,令和为书与虞。虞得和书,乃遣数千骑诣和。瓒知术有异志,不欲遣兵,止虞,虞不可。瓒惧术闻而怨之,亦遣其从弟越将千骑诣术以自结,而阴教术执和,夺其兵。由是虞、瓒益有隙。和逃术来北,复为绍所留。(《三国志》)

    天子(献帝)想要回洛阳,让刘虞的儿子刘和去找刘虞求援,路上被袁术扣住了,袁术想得到刘虞的援助,就让刘和写信给刘虞。刘虞看了信就派几千骑兵前往南阳与刘和汇合。我觉得这里并不是刘虞有进军中原的野心,他只是想要援助汉献帝回洛阳。

    可以挖糖的是公孙瓒阻止刘虞的原因。是出于好意的提醒刘虞吗?他们彼此相看两厌的态度实在是无法让公孙瓒对刘虞有什么好心。但一定要说是出于好意的话,在这件事发生之前一定得有另一件事改善了他们之间的关系。斗胆猜测是刘虞对公孙瓒攻打勃海黄巾的行动提供了让公孙瓒满意的支持(兵和粮,主要是粮)。

    那么一直爱民如子的刘虞为什么会同意公孙瓒出兵呢?我有几个想法:

    1.刘虞个人性格因素:刘虞早年曾经到甘陵安抚被黄巾践踏后的百姓,对黄巾的破坏力有比较直观的认识;在做幽州牧的时候(189-190年)收了流民百万,这些流民的来源主要是青州徐州,当时群雄还没有大规模相互吞并,破坏家园的战争主要是黄巾挑起的,所以刘虞对黄巾的情感应该是痛恨的。再加上黄巾作为“反贼”反的是他忠心的皇帝,他可能会对黄巾持歼灭态度(参考刘虞处理反贼张纯)。

    2.经济因素:幽州常年靠青州、冀州的经济支援,虽然在刘虞的治理下幽州有所发展,但青徐两州的流民百万也是一个不小的压力,青冀两州的资源仍然重要。青州黄巾在冀州勃海郡肆虐会影响到幽州的发展,而刘虞的怀柔政策需要在可能连自己都吃不饱的情况下还要给外族赏赐,花销巨大。如果黄巾在冀州肆虐,会影响幽州的财政收入,间接影响幽州的稳定。

    3.地理与政治因素:勃海郡与幽州地界接壤,属于冀州(袁绍管辖范围),并且青州黄巾有北上的趋势(从青州到冀州),很快就能威胁到幽州地界,等黄巾入侵幽州,那对幽州本就脆弱的社会建设打击会很大。袁绍当时忙着组织讨董联盟,同时又觊觎袁术的地盘,或者其他的一些什么原因,并没有着手处理勃海黄巾。刘虞不亲自上阵用“怀柔”也是因为管辖区不同,他没有权利去用政治手段处理勃海黄巾。公孙瓒就不同了,当时虽然军阀割据,但整体组成了讨董联盟,公孙瓒虽然不在联盟中,但其与袁绍也属于联盟关系,军队可以在对方的地盘上活动。

    所以公孙瓒的出兵得到了刘虞的支持。这也算是他们在历史上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合作。

    当然也有并不是出于好心的理性解释。与 @远望未为遥 姑娘讨论后觉得,史书里写公孙瓒劝阻刘虞是因为“怀疑袁术有二心(想要谋反)”,刘虞派去的几千骑兵可能就肉包打狗一去不回了。而且刘虞为了增加营救皇帝的成功率,派的一定不是自己帐下战斗力较低的城市建设队(w)刘虞这个“败家”的决策某种程度上是损害了公孙瓒的利益,幽州兵少守备能力变弱,苦的还是作为武将的他。(害,伯珪你就没想过你跑去打袁绍给伯安增加了多少负担吗w)

    还有一种自私的解释。因为公孙瓒名义上受刘虞控制,但实际上这种控制力非常弱,公孙瓒更像是独立于刘虞存在的军阀,两人更多是竞争的关系(特别是在公孙瓒自带柠檬的性格下,他怕刘虞有功,二者的竞争性更强)。袁术得到了刘虞,为了利用他一定会把他骗到底(公孙瓒认为刘虞无法识破袁术的诡计,会在不知情的情况下为袁术出力)。刘虞虽然打仗不行,但是其存在本身作为吉祥物的性质对袁术的行动有非常大的作用(如征兵、劝降等)。一旦袁术造反成功,受赏赐的是刘虞,公孙瓒就……酸了。

    因为害怕袁术知道他劝了刘虞,派公孙越带领一千骑抢先到了袁术那里,又教唆袁术扣押了刘虞军队。首先为什么公孙瓒会觉得袁术会知道远在幽州的他们俩说的悄悄话啊?一方面是公孙瓒性格多疑。另一方面是袁术实力强大到让众军阀畏惧。公孙瓒对这件事甚至表现出了心虚,大概是因为“劝阻刘虞”这件事是他冒了很大风险做的。当然,真正有风险的事情并不是“劝阻刘虞”本身,而是猜出了袁术要谋反的意图,还在猜出了意图的前提下居然不出兵帮他,这明显是和袁术对着干。一旦袁术谋反(篡位)成功(按当时袁术的实力,这种可能性很大),第一个宰的可不就是他么。出于这样的考虑,公孙瓒抢先抱上了袁术的大腿,并且送了他一份大礼表明心意:刘虞的几千骑兵。从这个角度来看,伯珪成功地将可能浪费掉的资源变成了促成外交工具,还是挺聪明的呢(伯安:??)

    (关于袁术其人,因为演义的丑化和……emmm各大三国游戏也没有对他有什么美化,所以其实他当时的实力远远比大多数人想象的要强得多,说是东汉末最强军阀也不为过。知乎上有一篇大佬分析袁术的文章,大家感兴趣可以看看:袁术有哪些势力,以至于敢称帝?

    当然,不排除公孙瓒想对刘虞说出“叫你不听我的,知道错了吧”的情况w

    然后袁术就让公孙越上战场了。阳城之战的原因又是袁氏兄弟之间的一笔糊涂账,在此就不赘述了。

-------------------------

    [8]公孙越中了袁绍军的流矢而战死,这个时候公孙瓒刚刚在黄河边收拾完黄巾。公孙瓒很生气,认为是袁绍害死了他的弟弟,就向袁绍开战。接下来的一年都在打袁绍,为了方便大家理解,我也做了一张图(红色为第一次进攻路线,紫色为第二次进攻路线):

    在此说明,地图用的是东汉地图,而各大史书(主要是三国志)因为成书于晋(三国晚期),所以书中的记载用的是三国时期的地图。这两个时期的行政划分稍微有点不一样,本事件中唯一需要指出的是“广宗”在东汉属于“巨鹿郡”,在三国属于“安平郡”。

-------------------------

    事件经过是这样的:191年11月公孙瓒于黄河处消灭黄巾后,得知自己的从弟公孙越战死。于是屯兵磐河(图中黄河北方我加粗的那条蓝色),准备向袁绍进攻。袁绍害怕,就把勃海郡给了公孙瓒想要和好。至于公孙瓒为什么能从磐河跑到广宗,并且在此之间并没有其攻打清河的记录,应该是公孙瓒发表檄文后冀州很多城市太守郡守都投靠了公孙瓒,清河与巨鹿应为其中之一。投靠者中有大名鼎鼎的赵云(然后又迅速被刘备拐跑了w)。

冀州诸城多叛绍从瓒,绍惧,以所佩勃海太守印绶授瓒从弟范,遣之郡,而范遂背绍,领勃海兵以助瓒。瓒乃自署其将帅严纲为冀州刺史,田楷为青州刺史,单经为兖州刺史,又悉改置郡、县守、令。(《通鉴》)

常山赵云为本郡将吏兵诣公孙瓒,瓒曰:“闻贵州人皆愿袁氏,君何独迷而能反乎?”云曰:“天下汹汹,未知孰是,民有倒县之厄,鄙州论议,从仁政所在,不为忽袁公,私明将军也。”刘备见而奇之,深加接纳,云遂从备至平原,为备主骑兵。(《通鉴》)

-------------------------

   [8]192年2月 在广宗扎营后,公孙瓒向南方魏郡发动攻击(界桥南二十里处),结果因为用兵不善,被袁绍手下的麴义赶回了广宗,还被拔了大营的旗子。界桥之战公孙瓒损失惨重,退回了幽州蓟县。

袁绍自出拒公孙瓒,与瓒战于界桥南二十里。瓒兵三万,其锋甚锐。绍令曲义领精兵八百先登,强弩千张夹承之。瓒轻其兵少,纵骑腾之。义兵伏楯下不动,未至十数步,一时同发,欢呼动地,瓒军大败。斩其所置冀州刺史严纲,获甲首千余级。追至界桥,瓒敛失还战,义复破之,遂到瓒营,拔其牙门,余众皆走。(《通鉴》)

瓚军败还蓟。绍遣将崔巨业将兵数万攻围故安,不下,退军南还。瓚将步骑三万人追击于巨马水,大破其众,死者七八千人。乘胜而南,攻下郡县,遂至平原,乃遣其青州刺史田揩据有齐地。(《后汉书》)

   面对公孙瓒的撤退,袁绍可能是想挫一挫他的锐气,派崔巨业追到了幽州大门口故安。故安易守难攻,攻了半年还没攻下,崔军退兵。这半年里公孙瓒应该多次在故安与崔巨业交锋,并且就是刘虞和公孙瓒相互告状的时间(在这之后恐怕就没机会了)。

    大家可以挖一下此处刘虞的心情。这边营救皇帝的计划被公孙瓒给搞砸了,那边说好打黄巾捞资源的公孙瓒居然跑去打了袁绍,惹了袁绍这个大麻烦后灰头土脸地回来了,不仅耗光了打黄巾时吸收的资源,从幽州带出去的资源也用光了。回来就回来吧,后边还跟着一个几万雄兵的大尾巴。两人稍微缓和的关系又变得更糟糕了。

瓚既累为绍所败,而犹攻之不已,虞患其默武,且虑得志不可复制,固不许行,而节其禀假。瓚怒,屡违节度,又复侵犯百姓。积不能禁,乃遣驿使奉章陈其暴掠之罪,瓚亦上虞禀粮不周,二奏交驰,互相非毁,朝廷依违而已。(《后汉书》)

    容我抠个字眼,“稍”用得很微妙。刘虞扣押公孙瓒粮草是想警告“粮草由我管,你出不出兵得听我的”,只扣押一点是为了防止公孙瓒反应过大而欺负百姓,或是为了减轻公孙瓒的战损,形成“让伯珪打仗打得不顺心,意识到粮草不足的问题,又不能让他输得太惨导致幽州守备能力下降”的效果。(呜呜呜怎么会有这么好的伯安

-------------------------

    [9]192年冬,崔巨业退兵,公孙瓒立即出兵三万,在幽州与冀州交界处的巨马水灭了崔巨业。对于他的这次出兵,刘虞肯定是不同意的,粮食估计也没给够。于是公孙瓒一路南下带着他的三万兵到平原送人头攻打袁绍,发动龙凑之战(龙凑就在平原郡附近)结果大败而还(从勃海郡撤离),躲在幽州蓟县附近的小城不敢出。

公孙瓒复遣兵击袁绍,至龙凑,绍击破之。瓒遂还幽州,不敢复出。(《通鉴》)

这个“不敢”就十分灵性了。

-------------------------

     [10]公孙瓒之前(应为191年末刚灭黄巾那会儿)安排刘备驻扎于平原郡,跟着青州刺史田楷在南边对付袁绍。(刘备于193年秋之后离开田楷投奔陶谦(见《蜀书 先主传》))在公孙瓒龙凑之战失败回到蓟县后,田楷还在和袁绍对峙。直到193年2月,朝廷派人来调解,公孙瓒与袁绍停战。

袁绍与公孙瓒所置青州刺史田楷连战二年,士卒疲困,粮食并尽,互掠百姓;野无青草。绍以其子谭为青州刺史,楷与战,不胜。会赵岐来和解关东,瓒乃与绍和亲,各引兵去。(《通鉴》)

    英雄记里的记录了公孙瓒的关于停战的回复:

赵太仆以周召之德,衔命来征,宣扬朝恩,示以和睦,旷若开云见日,何喜如之?昔贾复、寇恂亦争士卒,欲相危害,遇光武之宽,亲俱陛见,同舆共出,时人以为荣。自省边鄙,得与将军共同此福,此诚将军之眷,而瓒之幸也。(王璨《英雄记》

    公孙瓒当时真这么想吗?按他那自负的性格绝不可能这样(我甚至怀疑这封信是刘虞代写的),他在写这封信的时候一定是怒而不敢发的心态。

    在史书的记载中,公孙瓒的失败记录主要集中在两个地方。第一个是与丘力居对峙,失败的原因显而易见是粮草不足,公孙瓒此时还有理由自负。第二次打袁绍,刘虞虽然不同意但也只是“稍”扣粮草,所以这次失败主要是公孙瓒自己作战能力不足的问题。向来自负的人被当头一棒,要么重新认识自己要么……一个性格极端的人受到强烈的打击和刺激后会怎样呢?

    从此时给袁绍的信中也可以看出,公孙瓒明显在压抑自己的性情,他的心理已经有了往变态偏激方向发展的趋势了。

    193年2月,公孙瓒被袁绍收拾得怕了,一个人战战兢兢地躲在蓟县附近的小城舔伤口。看似被人拔了爪牙,实际上怀恨在心,等待反扑的机会。

    于是就在半年后,无法挽回的悲剧发生了。
---------------------------

不好意思又在关键时刻断掉了Ծ‸Ծ

公孙瓒是个分析起来很爽的人物,他的一生中经历的每件事情都对他的性格产生了影响,性格发展过程比较……扭曲。在写完他和刘虞的记载后,我极小概率会写一写公孙瓒的性格分析。


评论(4)

热度(139)

  1. 共9人收藏了此文字
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